中国药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培育生物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整合教育、科技、产业优势资源,联合药学领域头部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医院、国家实验室以及头部制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首次发起并成立中国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有效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科研与教学融汇,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创新有组织科研模式,助推成果转化。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体系布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围绕新药研发规律,建设从智能药学、靶标发现与确证到高端制剂的全链条原创药物发现技术创新中心,立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和下一代疗法的理论技术变革,布局泛肿瘤、泛血管、组合药物、代谢仿生药物等16个原创药物研发赛道。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前瞻布局一批重大新药品种和关键技术研究。二是遴选组建高层次科研团队。整合跨领域、跨学科优势资源,打破以往以单一课题组为结构单元的研究组织体系,构建一支可覆盖原创新药发现阶段各学科节点的超过5000人的有组织原创新药研发大团队,为提升原创新药研发能力、实现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强劲动力。制定出台系列政策和措施,探索校企双聘、校地双聘等人才引进模式,在科研经费投入、实验室与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等方面,为科研团队提供稳定的支持和保障。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团队考核、团队成员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评价办法,将成果转化效率、产出和重大标志性产品转化作为各类资源要素分配、各类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三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设江苏首批省级生物医药领域概念验证中心,联合医院、医药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推进创新药物研究,开展从靶点选择与确证到临床成药前景分析的全链条概念验证服务,提供创新药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强化与地方政府、制药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属地政府共建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原创药物研究院和“中国药大药谷”,在长三角、成渝等地区地设立大健康、高端制剂研发中心,与生物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140余个,推动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孵化。围绕地方发展和市场需求,通过打造“教育基金会参股—国资领投—社会资本跟投—产业园孵化基金”的多主体资金链,支持贯通式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3年来,先后与150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签订技术合同3000余项,142件药物研发技术成果实现转化,8项重磅原创新药成果转化单项合同金额突破1亿元。
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培养质量。一是为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搭建平台。依托共同体成员之间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定制成员专属的联合培养人才计划,打通不同成员之间培养要求与政策不同的壁垒限制,共同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共同体高校提供规范化人才培养平台,升级高校导师与行业导师“双导师”制的协同管理模式,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体高校出台《重大基地遴选及认定办法》《重大基地管理及实施办法》《重大基地评估及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与共同体头部药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重大基地。组织召开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论坛,面向全国200余家药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及各类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开放,推进产教融合及成果转化。二是为有组织科研项目匹配研究生。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和载体,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101计划建设”项目建设为重要契机,创新优化科研组织方式,在有组织科研体系完善中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变革。设立有组织科研“专项招生计划”,根据立项项目数,分阶段进行计划投入。实施“定制化培养方案”,将课程培养与项目培养相结合,课程体系中包括“常规化课程”和“定制化课程”。针对有组织科研项目研究生进行定期考核,实行淘汰分流机制,对与项目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研究生设置退出通道。为有组织科研学生开设“毕业双通道”,在保留原有毕业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除发表论文或专利发明等科研成果外,可依照考察项目推进程度、学生在项目中的贡献度等积极开拓毕业创新成果许可的新通道。三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体锚定生物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建立生物医药卓越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根据共同体内企业、医院提出研究需求,以“揭榜挂帅”模式对项目开展招标,积极开展“校地”“校医”“校企”合作,根据合作项目及产业方需求,匹配合适的研究生参与项目,同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输送契合度高的定制型人才。共同体高校坚持培养出口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将项目制贯穿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全过程,形成“实验室—企业—临床”深度融合的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路径。3年来,依托该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近1300名,92%的毕业生选择在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任职,总体就业率保持99%以上,充实了中国高层次应用型生物医药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
建设特色化新型智库,服务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决策咨询建言献策,服务国家区域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医药政策法规、医保政策、监管科学与知识产权等方面,2021年以来,学校先后有6篇智库成果被教育部及教育部上级部门采用,或者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托,开展药品定义专项研究,提出了完善药品定义、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产品监管、假劣药范围的政策建议。我校专家教授深度参与《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多项医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修订,为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国务院医改办等部委撰写50余份医保政策、市场准入等研究报告,受到不同程度采用和央视多次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校长郝海平教授提出《建设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于加速推广使用药品电子说明书的建议》《关于进一步优化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境内生产的药品上市注册申请的建议》《关于完善创新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等系列提案,发出中国药大声音,受到广泛关注。二是建立生物医药数据库,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获批江苏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坚持面向企业,开展临床试验设计与优化、临床试验中心选择、患者招募策略,提供市场分析、全生命周期价值评估和定价决策咨询、抗体药物、疫苗快速上市与定价平台服务。坚持面向产业,分析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竞品优劣、市场机会等,提供销售推广策略,建立快速价值评估平台。建立一站式药学研究与服务平台,开展基于AI的靶标确证、化合物发现与优化、成药性评价、化合物数据库、药物快速研发培训等服务项目。三是着力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引领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发起并成立全球药学发展联盟和“一带一路”药学合作联盟,有助于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全球药学人的智慧。基于学校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药学学科评议组秘书处单位等优势资源,依托药学教育学二级学科,承担药学教育研究工作,引领全国高校药学教学改革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药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宣传推广《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药学类专业认证实践。2022年,我校主持完成的3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数量在全国药学类高校中位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