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健全“五项机制”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发布时间: 2024-06-03 浏览次数: 10


中国药科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完善党管人才“谋才”机制健全领导机制先后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等,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事项必须经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政治引领作用。优化运行机制出台“新时代药大人才十条”改革工作方案,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育、服务、管理等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划,聚焦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攻坚克难专项行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绘制建校百年人才发展蓝图。完善政策体系根据新时代人才工作要求,一体完善学校职称晋升、考核评估、培养发展等政策文件,加强人才发展制度保障。

创新科学精准“引才”机制。提前布局人才储备把握“四个面向”,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瞄准国家生物医药领域重大战略和前沿领域,探索大健康、全健康未来技术研究方向。科学谋划引才路径将人才引进和学校事业发展及学科建设需要相结合,锚定建校百年人才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结合药学领域学科国内外学术竞争力分析和各学院师资结构量化分析结果。创新拓展引才渠道通过举办兴药系列学术论坛,建立动态人才信息库,成立人才队伍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携手南京天印山医院、校地共建研究院探索人才双聘新机制等。精准落实引才规划。摒弃以“帽”取人,优化师德师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评价机制,建立“高精尖缺”快速响应机制和绿色引才通道。“十四五”以来,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98人,填补神经生物学、核酸化学等生药医药重要研究领域人才空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构建梯队培养“育才”机制。打造人才成长梯队实施“兴药学者”计划、“兴药博士后”计划,设置特聘岗位,贯通各培养计划、各层次人才接续培养,形成“青年后备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行业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培养体系加大青年人才培养重点实施“兴药领军学者”“兴药青创学者”培育计划,根据青年人才发展不同方向、成长不同需要,在制度政策、科学评价、指导培养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支持,构建青年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升育才用才效能支持人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校地共建研究院,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发现和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十四五”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43人,新增人数逐年攀升,人才总量实现翻番,本校培养率超六成。

畅通人尽其才“用才”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体系针对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思政教育等不同学科领域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等不同岗位类型,制定14个职称评审标准,畅通教师多元发展赛道。学校2021年产生首位教学型教授,2022年产生首位“90后”教授,2023年产生首位正高级实验师。优化综合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教学成效、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推行代表作评价和同行评价制度,注重考察人才学术能力、业绩贡献和发展潜力,破除“五唯”顽疾。强化正向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以实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推动形成考核结果与奖励绩效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设置“标志性成果奖”,构建教师荣誉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潜心科研环境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关行业关键技术、实现“从01”重大突破等开辟晋升绿色通道、实施柔性考核机制,鼓励人才“十年磨一剑”。学校2名老师因参与一类新药研发晋升职称,1名教师主持研发的4个抗癌、心血管疾病候选药物成功转化,总额达1.76亿元。

优化服务保障“留才”机制。营造尊师重教风尚大力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大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和表彰力度,积极选树和宣传各类人才先进典型给予人才暖心关怀。全面落实党委联系人才工作制度,通过开展青年人才学术交流、教师午餐会等,定期与人才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人才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保障人才潜心教研。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服务小组,加强资源统筹,落实人才工资待遇、科研经费、实验用房、研究生招生指标政策,帮助解决医疗保健、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精简人才办事流程,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人才工作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最多找一人”改革为人才“松绑”“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