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立足自主创新,赋能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3-29 浏览次数: 11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多次深刻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中国药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聚焦新药自主研发“卡脖子”难题和“出新药”重大科研任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新药创制能力和药物研发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为加快推动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贡献药大方案和药大智慧。

一、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党和国家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国药科大学着力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一是紧紧围绕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需求,优化设置专业方向。与国内头部医药企业共建生物药物学院和现代制药产业学院,分类探索“卓越转化药学人才”和“卓越制药工程师”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产学研医”融合创新平台,动态调整药学专业硕士招生领域方向,形成“禁毒技术与毒物鉴定”“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招生方向,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二是紧紧围绕生物医药创新人才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药学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和通专结合、本硕博衔接特色,形成以药学(本博贯通强基拔尖实验班)、临床药学(本硕贯通卓越药师实验班)、中药学和生物制药(拔尖创新班)为主体的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构建药学专业硕士“顶石教学”体系,将项目制贯穿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全过程,在专业硕士培养环节有机融入企业发布的新药研发与评价、药物质量控制等行业一线项目。制定《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医药行业岗位所需行业洞察能力、项目实施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设计四维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阶梯化、素质教学前瞻化设计,促进学生知识复合、能力整合、素质融合。《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探索构建个性化培养体系,对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匹配国家高层次人才一对一担任学术导师,量身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创新科研项目,采用传统教学和医药企业、医院、科研机构实践相结合,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携手加强拔尖人才培育。探索构建“守正创新,中西融合”的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中医药现代化”国家战略,聚焦中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双思维、三能力、五育并举”的培养方案和“三种经历、五药实训”的中药学实践教学新体系。“守正创新中西融合,培养中药现代化创新型人才二十五年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22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国际化视野,增进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加大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合作力度,构建科研合作国际协同模式,为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加强师生国际交流、推动学位项目国际化等举措,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力度,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二、着力提升原创药物创制能力,打造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关键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生物医药产业是最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的领域之一,也是最需要新质生产力集聚的领域之一。中国药科大学前瞻性探索布局创新药物研发新模式,构建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范式。

一是革新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育评”体系。出台涵盖职称评价体系、人才荣誉奖励体系、人才服务体系等“新时代药大人才十条”综合改革方案,对新药创制急需紧缺高层次特殊人才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和“柔性引进”的政策。实施“兴药学者”人才发展计划,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完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遴选组建创新人才团队,着力在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培养领衔科学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攻关行业关键技术、实现基础理论“从01”突破等重大成果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原创性科学研究柔性考核机制,设置“标志性成果奖”,加大资金扶持、政策倾斜、平台支持,保障教师潜心科学研究。

二是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创新。制定学校各类型重点科研平台基地发展规划,支持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地有序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开放等工作,聚焦“原创药物发现与成药性评价”等学科高峰研究领域和“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与药物靶标发现”等学科高原研究领域中的难点问题、瓶颈问题,开展原始理论和技术创新。顶层设计创新药物研发方向,通过多团队协作和多技术集成等手段,持续完善新药发现、新药筛选、药效评价、药物代谢、新药安全性评价、药学研究、新药研发中试及转化研究等新药研发链,提升新药创制整体实力。

三是大力实施原创药物培育计划。出台新药研发激励政策,设立“新药资助基金”,加大自主科研经费和社会经费投入,助推新药品种产出和核心技术提升。学校在重大疾病发病机制、药物靶标发现、疾病无创诊断、活细胞制剂干预治疗等领域不断取得标志性进展。2019年以来,学校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项,其中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4项,获批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之首。研发具有学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原创新药CPU-118片。Ⅰ类抗血栓新药维卡格雷完成FDA上市申请,预计于2024年在中美上市。白血病治疗新药CPU-216和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新药AAPB分别递交临床试验申请,预计于2024年获批临床。以校企联合研发方式助推18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新药研发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三、着力推动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彰显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强大优势

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中国药科大学深化校地联动、校企融合,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全链贯通、多域联动的系统性和集成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聚力校地融合,助推产业升级。整合校地优势资源,布局建设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无锡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等异地高端研发机构,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成渝等40余个医药产业聚集地区开展校地合作,提供药物研发、政策咨询、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服务,助力区域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向高端转型。持续打造“环药大知识经济圈”,建设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校地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智库、学科、人才等优势,全力赋能产业创新,推动科教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

二是聚力校企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深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依托学校科研资源,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与研究生进入企业研发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与医药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120余个,着力解决企业新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聚焦小分子化学药物、中药天然创新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三大领域,以精准治疗和临床价值为导向,提前布局医药产业技术攻关方向,努力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效能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聚力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设计,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体系、两个成果转化引擎、N个科技成果转化特色模式”的“1+2+N”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分类评价制度,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提升高质量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权重。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主导,地方研究院、产业化应用工程技术平台、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等有机融合,围绕国家战略、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19年以来,学校累计转化发明专利142件,转化合同金额16.86亿元,单项合同金额超1亿元的成果转化8项。